永懷師恩:追憶中山大學莫黨教授
一位謙和學者的學術溫度與人格光芒
莫黨教授(1934-2025)--中國半導體物理奠基者|橢偏術開拓者|光伏人的永恒師長
學生 陳維 敬挽
一、初識:謙遜的引路人
2004年初春,珠江畔的寒氣尚未散盡。作為沈輝教授首位來自中國科大的博士生,我初入中山大學太陽能系統(tǒng)研究所。彼時莫黨教授雖已年近七旬,卻親自在實驗室為我演示橢偏光譜儀的工作原理。他指尖輕撫儀器,聲音溫和如春溪:“你看,這束光穿透薄膜時的相位變化,正是測量厚度的鑰匙……”
這份耐心令我記憶猶新——這位參與研制中國第一臺橢偏測量儀的半導體泰斗,面對后輩的提問時毫無權威架子,唯有眼神中躍動著對科學原理純粹的熱忱。
二、學術引路人:嚴謹而溫暖的護航者
2004年底莫教授退休后,他選擇繼續(xù)耕耘于沈輝教授的太陽能研究所,自此與我輩青年學子結下更深厚的師生緣。
開題明燈:2004年我的博士開題報告會上,作為專家組長的他敏銳指出:“光伏薄膜的界面態(tài)研究需結合橢偏術與光電子能譜,這才是突破點”——寥寥數語便為我的課題注入關鍵學術基因;
答辯匠心:2006年博士答辯時,他特意用鉛筆在論文頁邊寫下改進建議,低聲叮囑:“這個方法能幫你把誤差控制在納米級”,那張批注紙我珍藏至今;
薪火相傳:即使在研究所從海珠遷至大學城的時期,他仍堅持每周參與組會,在新建的實驗室里指導研究生,白發(fā)與白大褂在儀器間翩然閃動。
三、研究所的守望者:退而不休的學術赤子
莫教授晚年與太陽能研究所的羈絆遠超尋常:
空間轉換,情懷不移:2007年研究所遷至番禺大學城,七十余歲的他主動參與實驗室建設規(guī)劃;
思想常青:2010年后他仍頻繁出席學術沙龍,用黃昆先生治學舊事激勵青年學者:“當年我們編《半導體材料》時,每個數據都要驗證十次以上!”;
光伏播火:2023年紀錄片《太陽贊歌》特別記錄了他晚年對光伏事業(yè)的傾注——90歲高齡仍親自審閱鈣鈦礦薄膜論文,笑稱“看到新材料就像孩子看到新玩具”。
四、最后的光輝:跨越二十年的師者印記
2023年初春,長江畔的江陰光伏創(chuàng)新中心迎來一位特殊客人。九十歲的莫黨教授在夫人攙扶下登上講臺,銀發(fā)如雪卻目光如炬:
“中國光伏要有自己的‘橢偏精神’——穿透表象,直抵本質!”
他展示著六十年前半導體往事。
五、長憶:不滅的學術星芒
驚聞先生仙逝,實驗室的橢偏儀仍在安靜運轉。光束掠過硅片表面,折射出細微虹彩,恰似他留給后輩的學術遺產:
他以謙和融化權威的堅冰,用智慧點亮黑暗中的光路,讓艱深的半導體理論化作可觸摸的溫度。
先生之風,山高水長。愿這束由您親手校準的科學之光,永遠照亮我們追尋太陽的征途。


